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 王立彬)作為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30日發佈。山水林田湖,我們生命共同體的神聖國土最新的數據問世。每組數據都飽含滲透紙背的憂患感。就相關問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記者:各界最關心耕地紅線可否松一鬆了?
      王世元:大家最關心耕地,說明我們的人民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耕地數據有所增加,主要是受調查標準、技術方法改進及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影響。多了2億畝,但全國1.49億畝耕地位於東北、西北林、草地區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內或25度以上陡坡,相當部分要還林、還草、還濕和實施耕地休養生息;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局部地區耕地受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種;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地下水超採形成漏斗地,已影響一定數量耕地正常耕種。
      全國適宜穩定利用耕地就18億畝多。我國糧棉油及其他農產品,13億人的飯碗就出自這些耕地。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國情沒有改變,糧食供需緊平衡、總進口大於總出口、產需不平衡格局沒有改變。必須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防死守耕地紅線不動搖,確保實有耕地基本穩定。
      記者:耕地保護形勢有沒有改觀?
      王世元:我國難以穩定利用耕地數量較大,優質耕地減少較快。城鎮建設用地大都占用城鄉接合部優質耕地。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大多占優質耕地。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積。同期補充耕地大多需要長期熟化。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補平衡難度日趨加大。我國人均耕地仍處下降趨勢,已降至1.52畝,明顯低於世界人均3.38畝水平。隨著人口繼續增長,人均耕地還將下降。要看到數據之增,更要感受嚴峻之勢,增強國情意識、憂患意識、節地意識、節糧意識。
     
      記者:怎麼看建設用地對耕地的壓力?
      王世元:2009年全國建設用地5.25億畝,比一次調查增加8729萬畝,有力支撐了城鎮化進程,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建設用地增速較快、利用粗放。最近13年,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從6698萬畝增至1.09億畝,增長62%;按常住人口算,2009年城鎮人均建設用地112平方米;按戶籍人口計,城鎮人均建設面積161平方米。都高於國家標準。鄉村實際居住人口逐年下降,村莊用地不降反升,增加1837萬畝,一些地方出現空心村現象。全國12個省區市建設用地總量已接近國務院批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2020年規劃控制目標數。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勢在必行。
      記者:節約用地如何破題?
      王世元:必須按中央“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要求,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核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方式。節約用地的最大制約既源於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又源於配置成本明顯偏低,劃撥用地比例依然偏高。要按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的“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要求,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當前的增長模式和考核機制,使一些地區經濟發展過多依賴資源消耗尤其是土地消耗。一些地方追求GDP增長,盲目上馬高耗能、高耗地項目,大搞土地經營,通過土地融資舉債。日前中組部印發《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新考核機制加大資源消耗權重,加強政府債務考核,有望逐步改變政府用地觀,改變土地利用方式。
      
      記者:其他用地有什麼變化?
      王世元:各類生態用地變化,顯示了我們生態空間日益被擠壓的嚴峻狀況。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占用等因素,全國草地減少1.6億畝;灘塗、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這些土地資源一旦消失就再難恢復,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局部地區鹽鹼地、沙地增加較多,顯示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紅線的強調是英明的。要像堅守耕地紅線一樣,呵護美麗中國的生態紅線。
      記者:保衛生態紅線從何著手?
      王世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地的命脈在樹。這是對國土觀念的最好闡述,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要求的實質。
      我國對地、水、海、林、草分類管理,很容易顧此失彼,造成系統性生態破壞。要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探索實行各類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對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當務之急是按中央要求,以不動產統一登記帶動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統一登記確權。我們有了準確可靠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和圖件,摸清並動態掌握了土地家底,開始實施宗地統一代碼工作,土地登記全覆蓋和快速查詢彙總分析具備了基礎支撐,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大框架下的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登記技術前提已經具備。  (原標題:專訪王世元主任:透視土地家底 增強憂患意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39kzan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