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續堅持穩中求進
  “穩”就是保持經濟增速和就業基本穩定,防止出現大的風險;“進”就是改革要有突破、結構調整要取得進展、民生要有改善
  會議在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時指出,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會議還明確,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
  “明年的經濟工作,既要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又要在轉型升級上實現突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
  今年以來,在國內經濟發展一度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中央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經濟增速在三季度實現企穩回升。10月份的經濟指標和11月份的先行指標都顯示,中國經濟總體上延續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全年主要預期目標能夠較好完成。
  “今年以來的經濟運行實踐證明,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是正確的,宏觀調控政策是務實、有效的,明年還要繼續堅持下去。”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分析,所謂“穩”就是保持經濟增速和就業基本穩定,防止出現大的風險;所謂“進”,就是改革要有突破、結構調整要取得進展、民生要有改善。
  王軍認為,中國經濟未來仍要防範失速風險,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為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創造有利環境。因此,當前宏觀政策既不宜加碼也不宜鬆手,而應保持定力、精準施策。
  改革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
  社會保障、醫療、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領域的改革理應成為明年深化改革的重頭戲
  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各界對明年如何落實改革高度關註。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改革促創新發展。會議還要求,抓好對中央改革總體部署的落實,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改革毫無疑問將在明年經濟工作中統領全局。”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指出,“穩”的目的是為了“進”,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只能由改革破解。
  改革千頭萬緒,從哪裡入手?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強調,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讓全社會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專家們普遍認為,關係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醫療、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領域的改革理應成為明年深化改革的重頭戲。事關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政府職能、資源價格、市場準入、金融體系等領域的改革也亟待進一步突破。
  “改革關鍵在落實。各地、各部門應儘快拿出本地、本部門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具體路線圖和時間表,真正讓改革成為轉型升級的‘核動力’。”王軍說。
  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新型城鎮化更強調人的城鎮化,需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帶動大量的消費,是未來經濟發展新動力,也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中國經濟近來雖然實現了穩中向好,但經濟回升基礎不牢、內生動力不強問題突出。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換擋’已初步實現,但當前的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仍離不開政策支持,必須著力增強內生動力,這樣才能更加健康、可持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
  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仍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從國內經濟發展情況看,投資、消費的進一步發展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瓶頸”,企業經營仍然比較困難,微觀主體投資創業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增強。
  經濟學家們認為,明年要通過深化改革掃除體制障礙,創造良好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能力,放寬市場準入,激活民間投資,為中國經濟註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新型城鎮化將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牽引作用。會議提出,出台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牛犁認為,過去中國城鎮化進程落後於工業化,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新型城鎮化更加強調人的城鎮化,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帶動大量的消費,是未來經濟發展新動力,也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重點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完善保障、改善環境等方面。明年促進就業應成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務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改善民生。會議提出,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會議明確,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事業改革發展等。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隨著人們對經濟發展認識的逐步深化,對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重點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完善保障、改善環境等方面。例如,明年大學畢業生總量依然很大,促進就業應成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務。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提法充滿“含金量”。祝寶良說,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存在總量不足、分配不均的突出問題,優質醫療、教育等資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小城市、鄉村資源嚴重匱乏。未來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逐步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
  王軍認為,在群眾關心的很多現實問題上,這次會議都提出了明確的應對之策。在住房問題上,提出“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對政府為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環境問題上,強調“狠抓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回應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的迫切期盼。據新華社
  全國有262個
  資源型城市
  據新華社電 為統籌推進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
  《規劃》首次界定了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並根據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異,將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明確了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
  《規劃》首次確定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2020年發展目標,包括:資源枯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基本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轉型任務基本完成。
  規劃還要求資源型城市中的資源富集地區2020年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格局基本形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建立健全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規劃》顯示,我國67個城市由於自然資源趨於枯竭,經濟發展滯後,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被列為衰退型城市,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佈會上介紹,67個衰退型城市涉及24個地級行政區,22個縣級市,5個縣(自治縣),16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
  杜鷹表示,我國將在2020年前完成資源枯竭城市的棚戶區改造,實現“居者有其屋”。
  他說,資源枯竭城市歷史遺留問題嚴重,轉型發展內生動力不強。目前,尚有近7000萬平方米棚戶區需要改造,約14萬公頃沉陷區需要治理,失業礦工人數達60多萬,城市低保人數超過180萬。我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人口只占全國的4%,但是棚戶區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需要治理的沉陷區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原標題:新型城鎮化是未來經濟發展新動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39kzan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